葉甜春:芯片產業發展要改變單純的國產替代思路
4月18日,在廣州舉辦的第25屆中國集成電路制造年會暨供應鏈創新發展大會上,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理事長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2專項技術總師葉甜春進行了《以“再全球化”應對“逆全球化”——走出中國集成電路特色創新之路》的主題報告。
報告核心內容
1、多組數據透視我國集成電路設計、制造、裝備、材料業的發展現狀。
2、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面臨多頭在外,高度依賴國際大循環的挑戰,但經過多年發展,已具備走出一條以我為主發展路徑的堅實基礎。
3、發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,“補短板”只是戰術性措施,改變不了戰略被動,戰略上求變才能掌握主動。
中國電子制造一直在穩步增長,到2022年,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已經超過20萬億元,集成電路進口額也達到2.76萬億元。
圖源:CICD
其中,中國集成電路設計一直保持快速增長,從2008年到2022年,集成電路設計業的銷售額增長了13倍。2021年,設計業的增速仍接近20%。
集成電路制造業的發展增速也比較明顯。從2008年到2022年,集成電路制造業的銷售額增長了9.8倍。近幾年國家開始擴產能投資后,2022年,制造業的增速超過20%。
不過,需要關注的是,內資企業市場占比下降趨勢仍未扭轉。中國大陸的制造業包括了內資企業、外資企業、臺資企業,而2016年以來,中國大陸的內資企業市場占比呈下降趨勢,2021年略回升到31.1%。
集成電路封測方面,中國一直處于穩步增長的狀態。近兩年,傳統封裝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一,先進封裝的占比仍然不高,但也保持了10%左右的增速。
受國際貿易摩擦、美國限制對中國裝備出口的影響,本土裝備得到了寬廣的發展空間。供應鏈中,裝備業的增長也非常亮眼的。從2008年到2022年,裝備業的銷售額增長了30倍。2021增速為58%;2022年,國內14家代表設備廠商營業收入已超過300億元,預計總體增速達36%。相信本土裝備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快速增長。
受到保障供應鏈安全以及本土需求的驅動,材料業增長加快,2021年和2022年的增長率分別是41%和25%。
“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多頭在外,高度依賴國際大循環。”葉甜春表示。
集成電路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體系,過去二十年,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融入國際循環的過程中取得了高速發展的機會,同時也在產業模式和技術路徑上形成了對外高度依賴。
不過,中國也有自身的優勢。在終端制造上,中國是世界工廠,70%以上的電子產品在中國大陸制造。
經過多年發展,在重大專項、大基金和開拓科創板等政策引領下,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構建了比較完整的體系布局和綜合能力,已具備走出一條以我為主發展路徑的堅實基礎。
目前,我國已培育了800多家重點骨干企業,超150家上市企業,構建了產業的“四梁八柱”。從業人員也在快速增長,其中核心創新隊伍近10萬人。此外,一定程度上,在28納米以上,我們形成了綜合的技術和供給能力。
“我們下一階段的發展,不是要一味在技術上、從28nm追到14nm再追到7nm。”針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當前面對的形勢,葉甜春提出要實施新的戰略,建立內循環,引導雙循環,重塑國際集成電路循環體系。
葉甜春認為,“補短板”只是戰術性措施,改變不了戰略被動,戰略上求變才能掌握主動。過去十五年,從“無到到有”進行產業鏈布局后,中國需要“升級版的發展戰略”,推動解決市場產品供給問題。下階段的戰略是“以產品為中心,以行業解決方案為牽引”,推動系統應用、設計、制造和裝備材料融合發展。
圖源:CICD
從“追趕戰略”轉向“路徑創新戰略”,首先是立足于中國市場實現世界水平創新,在若干核心技術領域形成具有特色的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。有了這個基礎,再去開辟新賽道,形成內循環,同時用好國際資源,在國際大循環里形成內循環,再把國際國內雙循環引導在一起,重塑全球產業鏈。
其中的關鍵路徑還取決于我們的應用行業。應用行業要改變單純的國產替代思路,下決心重構系統,梳理產品體系;推動集成電路產業重新定義芯片,用系統的創新來緩解對芯片本身更高的要求。
此外,中國在現有技術路徑上遭遇壁壘,將倒逼“路徑創新”,給FDSOI、三維晶體管等技術帶來機遇。集成方法從平面到三維將成為技術演進的新途徑,功能融合趨勢將拓展出新空間;設計創新、架構創新、EDA智能化、硬件開源化等技術創新成為新焦點。
圖文來源:芯師爺
【閱讀提示】
以上為本公司一些經驗的累積,因工藝問題內容廣泛,沒有面面俱到,只對常見問題作分析,隨著電子產業的不斷更新換代,新的工藝問題也不斷出現,本公司自成立以來不斷的追求產品的創新,做到與時俱進,熟悉各種生產復雜工藝,能為各種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工藝、設備、材料的清洗解決方案支持。
【免責聲明】
1. 以上文章內容僅供讀者參閱,具體操作應咨詢技術工程師等;
2.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, 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及應用建議。本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,并不用于商業目的,如有涉及侵權等,請及時告知我們,我們會盡快處理;
3. 除了“轉載”之文章,本網站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屬于合明科技網站所有,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,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、轉載、散布、引用、變更、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,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。“轉載”的文章若要轉載,請先取得原文出處和作者的同意授權;
4. 本網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